兩票制下藥企銷售費用暴漲50%的秘密
日期:2018/1/7
近日,據中國稅務報報道,石家莊市國稅局調查發現在實行“兩票制”后,部分國內制藥企業銷售費用占到營業收入的60%左右,遠高于國外制藥企業10%左右的水平;調查還發現“兩票制”之前,國內制藥企業的營銷費用占比與國外一樣,也只有10%左右,“兩票制”政策實施后,迅速提升到60%以上。
事實上,藥企報表上增加的50%左右的所謂營銷費用,表面上是廣告費、展覽費、會務費、市場服務費、技術咨詢費、學術推廣費等,實際上是通過CSO(咨詢、信息服務等營銷外包公司)虛開的發票,是為了洗出現金兌付醫生回扣,近期上海市工商局處罰的泰凌醫藥、凱西醫藥就是明證。
為什么我國盛行通過給醫生回扣的方式促銷藥品呢?
這是因為,我國實行著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兩項藥品價格管制政策(省級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掛網定價和零差率),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都只能按照政府招標部門確定的藥品中標價(掛網價、入圍價等)采購藥品,并且購進價就是銷售價,平進平出。
在“兩項政策”疊加作用下,醫療機構的藥品采購價由集中招標采購事先確定,直接導致正常的市場競爭被“提前”破壞,因為政府定價導致藥品生產企業在向醫療機構銷售藥品時無法開展公開的價格競爭,倒逼他們不得不開展隱性交易的競爭。正常的規律是“采購價格越低,買方獲利越多”,但是,零差率 “平進平出”,使得醫療機構無法通過降低藥品采購價獲益,導致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采購導向和結果不是正常的“誰的藥品供貨價格低,誰的藥就賣得好”,而是反常的“誰的藥品供貨價格高、回扣空間大,誰的藥就賣得好”,從而導致了世界罕見的“藥價虛高、回扣泛濫”等一系列問題愈演愈烈。
在集中招標采購和零差率這兩項政策的疊加作用下,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供應市場,藥企只有“高定價、大回扣”這一條路可走,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格局下,沒有公開的競爭,就必然倒逼出隱性的競爭,自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隱性交易體系。虛高藥價下的隱性利益分配主要由有處方權的醫生、相關官員、醫院院長、科室主任、醫藥代表等構成。據相關調研機構估算,以中標價為基數,藥品在公立醫院銷售的利益構成大體如下:

事實上,這個體系的形成和出現不是哪個人、哪個部門設計的結果,而是地下市場化競爭的結果。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包括藥品在內的所有商品的供應規律是,誰在供應鏈中對銷售的控制權大,誰的利益就大,與其控制權相匹配,醫生的處方決定著藥品的最終銷量,所以占大頭;此外,招標機構決定著藥品的中標價格高低、回扣空間大小;醫院院長、藥劑科主任掌握著藥品的入院資格;而中間所有的環節都需要有人去對接,都需要利益分配,所以才形成了當今藥價虛高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的亂象。各種費用只能是現金兌付,不可能有發票,所以自然就形成了醫藥行業龐大的逃稅洗錢體系。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要說的是,既然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和零差率是藥價虛高、回扣泛濫的根源所在。而藥價虛高、回扣泛濫不但加重了醫保和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侵害患者的健康權益,惡化了醫患關系,危害極其嚴重,為何還要堅持到今天還不改呢?
這是因為部門利益作祟,省級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定價決定著全國40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的數萬個藥品品規的準入資格和價格,他們并不采購藥品,也不使用藥品,更不會付款,只是審批資格和價格,可以說是目前中國權力最大的行政審批機關。為了尋求高價中標,所有藥廠都必須到有關部門“勤做工作”,或找領導打招呼、批條子。一旦攻關沒有做到位,就恐落得“低價中標死翹翹”的悲慘結局;反之,高價中標,就等于挖到了“金礦”。據媒體報道及業內人士爆料,以2016年我國公立醫院藥品采購金額1.2萬億元計算,藥廠用于攻關主導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有關部門的賄金占到藥價的3%左右,總金額高達360億,對于他們來說,如此巨大的利益,豈肯輕易放棄呢!
“兩票制”后,為何制藥企業銷售費用暴漲50%呢?
面對不斷攀升的藥品價格和老百姓居高不下的看病就醫費用,有關部門認為是藥品流通環節過多、層層加價推高了藥價,并指出:“藥品每流通一次,就加價20%”。因此,他們堅持認為實行“兩票制”可以壓縮流通環節,降低藥價。
實際上,藥品價格高低和流通環節的多少并沒有關系,無論流通環節是“兩票制”還是“多票制”甚至“一票制”,醫療機構的藥品采購價格都是招標確定的中標價。事實上,是集中招標采購和零差率兩項政策疊加導致藥價虛高嚴重,虛高藥價下必須洗出中間的賄金以刺激醫生多開藥。誰洗不出錢來,誰就關門。
長期以來,藥品在醫院營銷有“低價開票代理”和“高價開票自營”兩種模式,但是“低開代理模式”的明顯弊端就是低開的出廠價和虛高的中標價之間差距特別大,極易曝光藥品價格的真實信息,頻頻戳穿藥品集中招標導致藥價虛高的黑幕,致使社會各界要求取消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聲音此起彼伏,讓有關部門膽戰心驚,生怕丟掉自己的權力。“兩票制”則讓通過流通環節洗錢的“低開模式”無法運作,藥廠必須抬高出廠價通過“高開模式”洗錢,讓社會看不到虛高藥價的真實信息,有關部門招標大權就無可撼動。但是,在“高開模式”下,由于上述兩項政策并未改變,藥企還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現金回扣醫生開處方,否則還是要關門,不得不列支大量的廣告、會務、咨詢費等就成了洗出現金的現行辦法,這也是“兩票制”后出現的新現象,但洗錢給醫生回扣的本質并未改變。
“兩票制”讓社會再也看不到藥品出廠價只有20元、中標價達到100元的怪現象,保住了有關部門招標定價權力尋租的利益。“兩票制”的實施,讓原來在流通環節洗錢的模式轉變為在生產環節洗錢,這也是制藥企業銷售費用占比從10%左右大幅攀升到60%的秘密。
信息來源:萬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