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內科、外科、檢查等醫務人員都集中在同一區域,使問診、轉診、會診、檢查和宣教五者之間只有‘一步之遙’。”袁海鴻介紹,臨床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一地理位置,既具備專科功能又能進行多學科協作,相當于醫院里匯聚了一個個專科醫院,各科之間隨時能進行小規模的MDT。
資源的優化組合,帶來了豐碩的回報: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提升了醫院的效率,促進了學科發展。以消化內科為例,雖然仍是9名醫生的配置,但是內鏡檢查、內鏡手術的數量實現了翻番。2017年,消化疾病診療中心開展胃腸鏡檢查近三萬例,內鏡下治療2000余例,門診人次3.5萬,胃早癌檢出率達到40%,屢創新高。近年來,消化學科組群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學科間的協同更加順暢,消化病學也榮膺浙江省縣級醫學龍頭學科。
談到進行學科整合的經驗,袁海鴻總結了三點。一、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醫院所在地必須有相當數量的病源,才能支撐學科的臨床工作;二、以醫院能力為參照,必須以醫院能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這樣才有可持續性;三、堅定信心,建設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因學科利益而產生的阻力,院長和領導班子一定要堅定立場,“看準了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修外功 用共享帶動區域發展
作為區域醫學中心,輻射優質資源、帶動周邊發展,自是責無旁貸。
2009年,余姚市人民醫院組織成立余姚市臨床檢驗中心,為全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和部分民營醫療機構提供臨床檢驗服務。由一家權威醫院提供檢驗服務,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減少了醫療資源的重復投入,提升了檢驗質量。
隨著檢驗科作為區域資源共享試點的成功,余姚市人民醫院相繼建立了醫學影像會診中心、心電會診中心、消毒供應中心。
“共享”,是袁海鴻在接受健康界采訪時多次提到的一個詞,“凡是能數字化的檢查,都可以嘗試共享。” 在余姚市政府的指導下,引入市場機制,余姚市人民醫院在區域醫療服務共享體系建設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余姚市人民醫院還積極探索醫共體建設。“我們現在要幫扶下面的中心衛生院,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醫療質量、醫院管理。整體提升醫共體成員的運行效率,控制醫保支出,通過醫保節約進一步提升醫院職工的待遇,在這些方面,我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袁海鴻說。
醫共體內醫院優先使用醫技共享平臺。目前,余姚市人民醫院更希望提升基層的臨床能力,提高其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能力,醫院計劃派醫生團隊參與基層醫院的科室建設。“基層負責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我們負責疑難危重癥,真正形成一個良好運行的分級診療體系。”對于這一點,袁海鴻充滿信心。
開眼界 通過參評JCI接軌國際
作為一家縣級醫院,是否有必要提出與國際接軌?袁海鴻的答案是肯定的。
這首先源于余姚的地域、人口特點。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余姚有浙江“千人計劃”產業園、寧波中意產業園,是中國機器人峰會的永久舉辦地,區位優勢讓余姚集聚了大量海歸人才,有大量的海外交流。作為區域醫學中心,必須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需求,打造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服務品質、醫療服務模式。醫院把參評JCI作為接軌國際的重要路徑。
袁海鴻認為,作為現代醫院的管理者,應聚焦三個領域。首先是患者安全,沒有這個底線,其他都無從談起;其次是醫療技術、服務能力、學科能力;第三是管理效率、運行效益。而JCI,是評價這一切的“金標準”,“是對醫院管理,特別是中國式醫院管理的再造”,袁海鴻把JCI提到了重塑行業管理的高度。
余姚市人民醫院從2014年8月開始備考這場“全球醫院最難的考試”,召開動員培訓會、邀請專家指導、外出學習、模擬評審、回顧總結,經過500多天的全員努力,2016年3月,醫院正式通過JCl認證,成為我國第56家通過該認證的醫院。2017年,醫院拿到當年初發布的第六版JCI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