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占藥占比,市場潛力大,藥企瞄準特醫食品沖擊醫院市場!
日期:2018/3/17
特醫食品遭藥企強烈追捧! 2018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藥業董事長李杰表示,公司已和當地一家食品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乳劑型特醫食品。 與此同時,全國人大代表、啟迪古漢集團技術總監伍新濱,也公開對特醫食品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我們現在非常關注特醫食品,正在看有沒有合適的特醫食品企業可以收購。” 似乎一時間,特醫食品成了很多制藥企業的香餑餑。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在醫院市場不占藥占比,其中蘊涵巨大的市場機會,相關政策體系的變化也備受業內關注,未來將成為藥企下一個利潤增長點。 政策推動 特醫食品潛力驚人亟待爆發 目前,全球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的市場規模大約為640億元。其中,歐美市場規模為450億元,日韓市場規模為185億元。而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市場規模僅為6億元,消費規模僅占全球市場的1%,遠未滿足市場需求。 “我國規模以上的醫院住院病人得到特醫食品的營養支持明顯不足,非住院病人和中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的疾病狀態人群缺乏營養支持的現象更為突出。”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針對不同疾病的特醫食品種類仍然缺乏、應用明顯不足。 市場的藍海吸引了不少企業躍躍欲試。2017年底,石藥集團新諾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向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擬在創業板上市。根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將投入4.6億元擬用于保健食品和特醫食品生產項目建設。 2017年11月,吉林恒金藥業集團投資1.5億元在湖北建立中醫藥及特醫食品加工生產項目。表示將借助吉林恒金藥業的現有產業基礎,以大健康、大醫療產業為突破口,力爭在三年內進入國內資本市場。 就在眾多藥企蠢蠢欲動的同時,尚屬于市場剛剛起步的特醫食品也存在“陷阱”。盡管其銷售終端鋪設在醫院,但畢竟是非藥品,這導致醫生很難開具相應處方,患者很難在醫院門診進行購買。 不過,健識君了解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成立負責特醫食品注冊的部門。有分析人士指出,特醫食品是2018年國家重點推動的大健康品項,其兼具藥品的科學嚴謹性和營養食品的市場擴張性,且與OTC共享營銷資源,藥企具有開發特醫食品的專業優勢,關鍵是如何邁出第一步,將至關重要。 醫院控費 傳統企業爭食千億市場 隨著醫院控費力度的加強,特醫食品似乎將成為藥企的下一個利潤增長點。 2017年底,公立醫院控費將席卷全國。此后,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節期間醫療衛生服務工作 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的通知》明確指出,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源頭問題。 業界普遍認為,未來公立醫院控費將進入常態化,要把醫改的要求和指標分解到整個年度,逐月落實,隨時調整,不能搞年底突擊式“控費”,個別地方把控費指標平均分配到各個醫院的做法,有簡單化之嫌。 公立醫院的持續控費,無疑讓藥企產生另謀出路的打算。健識君從上市藥企可披露的信息了解到,不少藥企在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中已經有了廣泛和多元的斬獲。 據庶正康訊統計,藥企的“藍帽子”數量排行榜前十位依次為:北京同仁堂、海王生物、哈藥集團、上海集團、康美藥業、輝瑞、江中制藥與健康元(并列第七)、天藥藥業、修正藥業、康恩貝和東阿阿膠(并列第十),其中北京同仁堂的“藍帽子”數量達到131個,排名第十位的康恩貝和東阿阿膠的“藍帽子”數量也達到了26個。 業內普遍認為,藥企跨入保健食品行業是大勢所趨。從內因來看,在醫保控費的大環境下,藥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新品研發費用不斷提高,獲得一個藥品的批文大概需要8~10年的時間,整個研發費用不低于2億元。而就外因而言,保健食品市場增長速度快,目前市場份額分散,投資和整合存在巨大空間。 盡管藥企對特醫食品行業的投資熱情很高,但畢竟尚屬于起步階段。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建議,進入特醫食品行業需要找到相對資深的合作伙伴,與新的競爭對手同場競技,要善于協作共同進化才能取勝。此外,藥企必須要靠科學研究補上保健食品科學依據不足這塊短板,而這方面,制藥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 信息來源:健識局
浙公網安備 330212020006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