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副局長任命出爐!他們2018要干這些大事…
日期:2018/6/3
5月31日,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一直懸而未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終于正式掛牌,其關鍵任職人選已經確定。
其中,國家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任局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施子海、人社部醫保司司長陳金甫,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司司長李滔任副局長。此前一直傳聞將被調入國家醫療保障局的“醫改明星”詹積富則缺位。
 
新任領導已確認!
目前已經確定,原國家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將出任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一職。
胡靜林,男,漢族,1964年6月出生,安徽歙縣人。1988年到1998年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工作,先后任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政策法規司法規處副處長、政策法規司副司長、企業司副司長等職。1998年進入財政部工作,歷任財產評估司司秘書、副司長、經濟建設司副司長、經濟建設司司長、財政部辦公廳主任、財政部部長助理、財政部副部長等職。
三位副局長,則分別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施子海、人社部醫保司司長陳金甫,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司司長李滔。
施子海,男,漢族,浙江余姚人,1966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1991年7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
施子海1991年進入國家計劃委員會政策研究室,歷任綜合處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一直到1999年進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歷任政策法規司綜合處處長、政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期間曾在河南新鄉掛職一年,任市長助理、市政府黨組成員。2006年1月之后,歷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價格司司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李滔,女,土家族,1967年11月出生,湖北恩施人,中共黨員,教授,1990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
對于醫藥衛生領域,李滔無疑是極為熟悉的。李滔本身是眼科醫生出身,在地方衛生系統與原國家衛計委都有過豐富的任職經驗。在地方上,其先后擔任武漢市衛生局辦公室副主任、科技外事處副處長、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處處長、副局長、局長等職務。在原國家衛計委,其先后擔任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司長。
在擔任基層衛生司司長的近兩年時間里,能夠看到李滔經常到基層進行調研,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李滔此前的主要研究領域在于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社區衛生服務和基層醫療機構的改革與發展、農村衛生及農村合作醫療、公立醫院改革及醫聯體建設、政府在衛生領域中的作用、衛生籌資、衛生總費用研究等。
此前在中國保險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上,當時還在任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李滔就大病醫保工作的開展還曾發表過專題演講。李滔認為,大病保險工作離完善還有很大空間,要加強制度的銜接,就是保險醫療救助、民政救助、商業保險等等各個制度的銜接。大力發展商業健康險,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鼓勵商業保險與基本醫保,參與基本醫保的經辦,加快發展醫療職業保險等等。
陳金甫,男,漢族,1962年8月生,江蘇常州人,江蘇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長期從事醫療保險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
對于業界來說,陳金甫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名字。陳金甫最早在1997年就在原勞動保障部醫療保險司綜合處任處長,此后又先后任原勞動保障部醫療保險司副司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副司長、司長,對于中國的醫療保險政策的制定與研究非常深入,尤其是近年來關于新版醫保目錄、醫保支付標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等問題的研究,使得其理所當然的成為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理想人選。
2017年底,陳金甫還專門就“實施價值導向的醫保戰略性購買”撰文,其指出,當前中國醫療服務與醫藥市場呈現了快速發展和質量總體向好的態勢,但也存在著總體供給不足和質量堪憂的現實,既有普遍的過度醫療和資源短缺,又有“神藥”當道與好藥難賣等怪象。無效的醫療無異會給醫療供給和醫療負擔雪上加霜。
對此,陳金甫還專門明確了三條解決辦法。第一,要旗幟鮮明地強調更高質量和具有價值的醫保購買目標;第二,要用未來投資的戰略思維強化醫保購買的方向引領。要堅持問題導向,突破現有禁忌,著眼未來的改善,將當下的購買視同未來的戰略投資;第三,要在醫保集團購買中增強集聚資源效能,增強基金風險平衡能力。
機構設置如何?
根據E藥經理獲得訊息顯示:醫療保障局下設8個組成部門,包括辦公廳、基本醫療保險司、協議及法規司、內控監管司、信息中心、清算中心、經辦中心以及醫療保險研究室。
從職能來看,基本醫療保險司將負責三保合一后的政策制定和監管工作,藥品器材的招投標工作則將由協議及法規司負責,其還將與內控監管司共同擬定醫保支付價值等有關事項。
2018醫療保障局要做什么?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其中列出的關于醫療保障局所需承擔的工作,將成為其接下來工作的重點。根據文件內容如下:
(十九)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協調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醫保支付改革,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
(二十二)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和文化等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改進考核監督方式。
(三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供給。
(三十七)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
(三十九)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險,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大病保險救助,擴大大病保險病種。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
加大醫護人員培養力度,加強全科醫生、兒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通過發展“互聯網+醫療”、醫聯體等,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疾病防控。改善婦幼保健服務。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鼓勵中西醫結合。對境外已上市銷售的藥品,研究簡化進口使用的審批手續,更好地保障群眾用藥可及。
(四十一)強化民生兜底保障。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撫恤優待等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加強城鄉困境兒童保障。做好傷殘軍人和軍烈屬優撫工作。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國家醫療保障局角色如何當?
隨著醫療保障局的成立,此前衛計委、發改委和人社部在藥品價格上三足鼎立的狀態瓦解,前者將正式接管藥品市場流通以及銷售最終價格的決定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同時擁有定價權、招標采購權以及支付權的“史上最強醫保部門”,控費力度無疑會加大。
根據機構改革內容,醫療保障局將成為醫藥市場的最大購買方,省集中招標——醫院使用藥品——醫保報銷藥品的體系很可能會產生重大變化,同時這對企業藥品、醫療耗材的銷售和使用也將產生巨大影響。另一方面,擁有價格管理權也可以有效地從源頭進行控費,而受影響最大的無疑將會是一批“神藥”、“輔助用藥”以及“高值耗材”。
在近日舉辦的“新形勢下醫療保障的發展和治理”論壇上,專家們認為醫療保障局的職能包括組織制定和調整藥品、醫療服務價格以及收費標準,制定藥品和醫用耗材招標采購政策并監督組織實施,確定醫療機構醫保費用結算辦法和金額,兩定機構管理,購買價格談判,藥品準入和醫保支付標準管理,醫療救助費用確定,其他醫保政策和待遇的確定。
而專家們認為,醫療保障局接下來面臨的挑戰也同樣明確。如何平衡醫保基金和供需矛盾,平衡醫療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的有限性,三保合一后如何有效統一,如何在新架構下應對新的訴求,如何有效管理仍繼續留在人社部門的工傷保險并如何與醫療保險服務管理相銜等問題。具體來看包括:
一、經濟新常態下,醫保籌資增長空間有限,通過醫保管理針對有限資源提升效率的壓力陡增,需要日益精細化的管理去挖掘潛力,平衡供需矛盾;
二、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后,新的城鄉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保之間是穩定的分割并行還是逐步統一及如何統一將是新的挑戰;
三、隨著醫療救助和基本醫療保險的融合,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將轉變為基本醫療保障加補充保險的架構,參保人會提出新的訴求;
四、長期照護保障是完整的醫療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經濟形勢不佳、服務市場發育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照護保障體系需要關注;
五、需要特別關注工傷保險的管理。當前工傷保險繼續留在人社部門進行管理,未來如何有效管理、如何與醫療保險服務管理相銜接需要觀察和研究。
專家們表示,并非所有的問題和挑戰都能夠在短期解決,需要區分近期和遠期目標,近期解決一些亟需解決的制度架構、機制建設問題,對于制度未來發展的大問題則需要前期認真研究、未雨綢繆,從現在開始策劃、設計和推動。
此外,如何與外部環境有效合作互動也是醫療保障局要面臨的重要命題。
多位專家強調未來醫療保障局的管理績效,取決于其與公立醫院以及公立醫院主管部門之間的互動關系。盡管新一輪機構改革整合并加強了醫保的職能,但醫療服務體系格局暫未有所變化,新的衛健委也暫未提出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整的思路和舉措,仍沿襲舊有的思路,兩部門博弈依舊存在,需協調的事項并未減少,協調力度卻因部門級別下降存在挑戰。
有專家強調公立醫院管辦分開的改革情況決定了獨立醫療保障局的改革效果。如果管辦不分,則重回傳統醫改困境,社會辦醫仍難發展,醫保也將步履維艱;而如若實現了管辦分開,則醫改再無深水區。
專家們建議新的衛健委應該以民眾健康為中心,重新調整與公立醫院之間的治理結構,并提出兩種改革建議。一是衛健委轉型成為公立醫院的國資委,管理公立醫院的人、財、物;市場準入交由市場監管局負責,專業人員職業資格則由人社部門認定。二是衛健委成為行業監管者負責市場準入、安全和質量的事中和事后監管、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認定,公立醫院資產管理歸于財政部門,醫師管理交由人社部門,院長和書記任命交由組織部門。
作為掌握三權的國家醫療保障局,不僅僅是改革的利器,也是風險的集聚。有專家表示,權力集中,如若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可能導致機構官僚化并降低運作效率。新的醫療保障局可謂權力集中,其管理效果關系到醫療機構發展、醫藥耗材企業的生存、醫保基金的健康可持續及民眾的醫療保障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
多位專家還提出,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是當前最亟需改革也是最容易成功的領域。建議未來能夠淡化政府對醫療服務和藥品的定價權,逐步從原來的政府定價管理轉變為依托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在此背景下,招標平臺妥當轉型。
同時,有專家強調應依托于醫保支付標準進行相應改革,建議將支付標準與目錄動態調整有機銜接,對有重大價值的創新藥品和醫療技術,可采取談判方式同時解決醫保準入和支付標準確定的問題;大多數不能談判的新藥或市場上已有的仿制藥,支付標準的目的不應是壓低價格,而應是調整不同品種、不同類別產品間的比價關系。因此,建議在現有支付標準僅依賴于實際銷售價格進行測定的做法上,引入一些新的技術方法。
信息來源:E藥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