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周華:曙光醫院騰飛背后的管理哲學
日期:2018/7/20
曙光醫院不但科研實力不容小覷,更憑借6.35天的平均住院日,展現高效醫療服務,成功實現在上海眾多醫療機構中的突圍。 來源:健康界 2009年,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標志,新一輪醫改正式啟動,城市公立醫院成為醫改聚焦的中心。恰在此時,周華就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下稱曙光醫院)院長。 政策風向不明朗、新院區運營尚需提升、學科規劃面臨轉型……諸多棘手問題擺在周華面前。歷經臨床業務和醫院管理雙線磨礪的周華,敏銳察覺到歷史機遇,理清醫院發展路徑,不僅實現了醫院在上海醫療機構競爭中的突圍,更讓曙光品牌走出國門。究其原因,離不開周華對醫院管理系統性、前瞻性的哲學思考。 01 戰略規劃“發展才是硬道理” “曙光醫院抓住新醫改的好時機,堅持中醫特色,從粗獷式規模建設到精細化內涵管理,離不開‘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指導。”——周華 40年前的夏天,610萬高考生焦灼地等待著“改變命運”的一紙通知書,周華是其中一員。在收到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錄取通知書后,他才知道僅40余萬人被高校錄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1978年進大學的人,如今都是社會中的佼佼者。”周華感慨道。 當周華興奮地走進夢想中的“象牙塔”時,改革開放的春雷震響整個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求學、工作,周華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管理哲學——“求變求新、勇于擔當”。正因如此,他在2009年底接任曙光醫院院長時,敏銳地從新醫改勾繪的格局中,捕捉到醫院騰飛的歷史機遇。 曙光醫院的前身始建于1906年,這所上海灘百年老院歷經遷址更名合并,現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位于普安路185號,向東15公里便是東院新院。后者于2004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60畝,接近西院老院的5倍。醫院規模擴增、床位數翻番,但業務量卻始終未有大幅度提升,一手好牌打不出,讓周華百思不得其解。 事實上,這是許多醫院在經歷多院區規模化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普遍難題:醫院收入與投入不成正比,進而導致醫院員工福利低,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等惡性循環。為盡快扭轉這一局面,周華開始重新審視東西兩院區的定位。 彼時,周華預見處于淮海路CBD核心區的西院院區,雖然地理位置可謂上海鉆石地段,但隨著常住人口的外遷,其業務量將出現下降趨勢。基于淮海路商業區的功能地位,西院未來應以中醫名家門診為主。而地處浦東新區的東院院區,地理優勢更為微妙。以羅山路為界,西邊有仁濟醫院和東方醫院兩家大三甲醫院,而東邊僅有曙光醫院一家三甲醫院。打造“區域中醫醫療中心”“推進研究型醫院”的想法,在周華腦海中浮現。 這一思路并非突發奇想。曙光醫院東院院區所處的張江高科技園,自1992年成立以來,匯聚了如復旦大學藥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全國一流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構筑了生物醫藥創新鏈,納米技術、精準醫學大數據等科研項目發展得如火如荼……外圍環境令周華看到了以科研為驅動,構建研究型醫院的優勢條件。同時,作為區域內唯一一家三甲醫院,東院區“被迫”定位為綜合性區域診療中心,“這就要求曙光醫院增強綜合實力,轉型為中西醫并重的綜合醫院。”周華意識到,學科建設轉型已迫在眉睫。 02 學科建設“有所為有所強” “我反對學科建設有所為有所不為,應該是有所為有所強。醫院資源有限,先讓一部分學科快速發展起來,再去引領其他學科發展。” ——周華 “縱觀上海所有醫院,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沒有一家醫院敢自稱所有的學科都全國領先。”周華認為,醫院學科如同五指,有長有短,需要1-2個“有所強”的學科來引領,凸顯醫院在醫療行業中的顯著特征與地位,同時所有學科都要“有所為”,努力奮進。“曙光醫院每年都會對不同學科進行評估,對‘有所強’的學科不設‘天窗’,為‘有所為’的學科制定提升路徑。” 神經內科的飛速發展便是“有所為”的學科建設典范。瞄準區域醫療中心這一定位,曙光醫院以國家卒中中心建設為切入點,引進蔡定芳教授擔任神經內科中心主任,以他先進的中西醫急救理念為引領,同臨床需求形成合力,實現神經內科的彎道超車,成為全國高級卒中中心百強之一。“我們提出黃金急救圈,即在一小時內完成溶栓治療。”周華介紹道,神經內科在卒中后期康復治療中,堅持包括中藥調理、針灸治療等中醫特色療法,搭建起卒中高危因素控制的長期診療體系,令許多患者慕名而來。 如果說神經內科跑出了曙光速度,那么肝病科則點亮了曙光學科品牌。2017年,《上海市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十三五”規劃》重點支持普外科、神經科、中醫肝病科等學科,沖擊國際領先水平,被稱為“龍頭”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僅曙光醫院一家醫院摘得中醫肝病科“龍頭”項目。“有所強”的學科如何持續領跑?又該如何引領其他學科發展?周華給出了三條路徑。 一是彰顯中醫臨床內涵。依托全國名中醫工作室、上海市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成立曙光醫院名老中醫傳承和發展辦公室。醫院系統制定了曙光醫院名中醫工作室建設規劃、管理規章和年度考評等文件制度,并按照1:1比例為10個2017年上海市名中醫工作室匹配建設經費,每月組織1次全院范圍內的名中醫教學查房和學術研討活動,逐步構建起名中醫學術繼承人體系化培養模式。 二是大專科下發展亞專科。就像集體馬拉松中,領跑者突破阻力,追隨者相互保護相互超車,一同向前。“如果亞專科群中涌現出1-2名學科帶頭人,不僅在某一專業領域產生效益,還能增進大專科的引領作用。”周華舉例道,通過設置心臟介入、射頻消融等亞專科,使得心臟專科發展更加健全。 三是多學科協作(MDT)。曙光醫院在肝病科、消化科和胃腸外科,展現出優勢學科群的情況下,聯合內鏡中心、影像科和病理科建立MDT團隊,構建大消化專科診療體系。 周華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標準化建設委員會會長 03 運營管理“抓大不放小” “醫院院長既是管理者也是實踐者,不能是理論家。醫院管理工作中,需要宏觀設計,同樣需要精細管理,重要的不能放,不放心的也不能放。”——周華 步入曙光醫院東院門診大廳,向南放眼連廊墻壁,來訪者會發現近3年來曙光醫院國自然基金立項成果展板,僅2017年就多達32項。“我們已經連續兩年蟬聯國自然基金數全國中醫醫院第一。”周華笑稱,許多院長都想了解曙光醫院科研蓬勃發展的秘訣,但這并非一招半式那么簡單。 醫院成立院級研究所。曙光醫院為肝病、骨傷、腎病等優勢專科建立研究所,要求學科與專科同步發展。“根據臨床問題設計的科研項目,不僅能提高臨床療效,醫生的科研思路還可以反哺臨床思維。”周華說。 除了扶持優勢學科成立臨床研究所,曙光醫院還成立了臨床研究中心,由專職人員負責醫院整體臨床研究的質量控制,包括標書的撰寫、課題的申報、實施過程、成果表達等全流程管理。“原則上,醫院鼓勵所有醫生申報課題基金,同時也對醫生進行常態的科研培訓。”周華介紹道,醫院目前有84名專職科研人員,并在每個科室設置一名兼職的科研干事,負責醫院科研相關工作的“上傳下達”,保障臨床科研工作順利地開展。 此外,醫院還設置一系列科研獎勵措施。拿到科研課題的臨床醫生,可以享受“科研假期”,即在一定時間內可以不做臨床工作,專注于科研課題。 在調動全院員工科研積極性的同時,周華與領導班子成員一起商定建立了以“工作量、工作質量、患者滿意、成本控制、費用控制、醫德醫風、科研教學、病種難易度和風險程度、中醫特色考核”的“8+1”考核模式。這一模式整合了崗位工作量、成本控制和病種難易度三大考核內容,其中又以成本控制為考核主線,著重考核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益兩方面。因該考核體系涉及9項考核指標,每項考核指標為1星,故稱為“九星評估法”。 “九星評估法”既客觀公正地反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又科學合理地評估了成本的收益回報率,激活了醫院整體運營效率。曙光醫院對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受到了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肯定。 醫院管理工作紛繁復雜,習慣親力親為的周華認為,醫院院長既是管理者也是實踐者,不能是理論家,“新醫改賦予公立醫院院長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醫院管理要‘抓大不放小’。”對于關乎醫院發展原動力的醫療質量安全、學科建設和服務能力,周華主抓制度機制建設,放權領導班子的同時,對于持續改善醫療服務等細節問題,他也“不放心”。 雖然東院院區已投入使用十余年,但院內外硬件設施和環境仍然保持整潔良好。周華認為,醫院環境對于患者就醫體驗格外重要,“如果患者走進一家破破爛爛的醫院,廁所有異味、食堂不整潔、電梯間臟亂,患者不找醫生吵架才怪。” 周華對于醫院細節近乎苛刻的要求,可以從藥房流程改造案例中體現。為解決患者取藥排隊時間長、等候時間長的問題,曙光醫院將門診樓二層部分收費窗口改為藥房,一方面配置自動發藥機,另一方面將中藥材按常規用量,進行小包裝分揀,輔以信息化系統掃碼核對處方,大大縮短了患者取藥時間。藥房還增添代煎藥和免煎顆粒藥服務,并免費配送到家。 如今,曙光醫院不但科研實力不容小覷,更憑借6.35天的平均住院日,展現高效醫療服務,成功實現在上海眾多醫療機構中的突圍。2015年,曙光品牌走出國門,醫院與捷克赫拉德茲?克拉洛韋大學醫院合作共建“中國-捷克中醫中心”,為當地患者提供中醫藥診療,大力傳播中醫文化。 院長名片 周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863首席科學家,上海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任中醫醫院醫療質量監測中心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標準化建設委員會會長等。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工作30年,致力于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研制了中藥小復方鹿紅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絞痛、強心煎治療慢性心力衰竭。
浙公網安備 330212020006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