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醫療或將形成新業態,涉及2000多家企業醫院!
日期:2018/10/6
兩年前,國務院曾發文要求國有企業在2018年底前要完成將主辦醫院剝離出去的任務,但據2017年底統計數據,仍有2000多家國企醫院未完成改制。國資委日前也提出,華潤健康、國藥集團、中國誠通、中國通用、中國國投、中國國新等6家央企參與企業醫院的資源整合。
在這6家央企中,華潤健康旗下擁有三級和二級醫院有20余家;國藥集團旗下國藥中原也有8家直屬醫院和2家托管醫院(在2017年接管東風總醫院、茅箭醫院、花果醫院);中國通用旗下環球醫療控有煙臺市海港醫院,也以PPP 模式組建國際陸港醫院;中國誠通旗下中國健康養老集團近兩年積極轉型發展健康養老產業;中國國投和中國國新則都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可以看出,隨著最后時限將至和國有商業資本的介入,企業醫院改制進程進一步加速。
針對企業改制的相關動態,“艾力彼觀察”采訪了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莊一強主任。
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
1 對于醫院改制的前景,您有哪些前瞻性的預測?
莊一強:我覺得企業醫院改制整體上是往好的方向發展的。
首先,這批企業醫院當中有很多是具有一定競爭力的,而參與改制的央企有資本、有管理經驗,兩者相結合可以給非公醫療服務市場帶來新的能量。
其次,目前雖然非公立醫院有1.9萬家,數量上比公立醫院的1.2萬家多了不少。根據2016年全國衛生年鑒的民營醫院資料,三級172家(含三甲、三乙、三級規劃但未評),二級1877家,大多數非公立醫院規模比較小,管理上不夠規范。因此,如果這2000多家以二級、三級為主的企業醫院改制后加入非公立的隊伍,那將提高非公立醫院的整體規模和管理水平,改善目前非公立醫療服務市場的結構,形成新的業態,也能與公立醫院形成競爭的態勢。
但是另一方面,部分企業醫院職工年齡較大,醫療設備老舊,人才引進困難,整體競爭力較差,以往的經營有時候需要靠母體企業輸血。改制后自我造血能力面臨考驗,也可能需要投資方來持續輸血一段時間。對于這類型的醫院,社會資本參與改制的成本比較高,所以這部分競爭力較差的企業醫院很難找到愿意承接的社會資本。我們可能會看到部分企業醫院被迫關閉,或者打包轉制后再進行合并整合。綜合來講,我覺得企業醫院改制是整體向好的,有利于壯大非公立醫院的隊伍。
2 醫院改制過程中您認為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
莊一強:企業醫院被社會資本收購,除了資金上的問題外,還需要注意參與醫院改制的投資方對醫療服務行業的了解是否深入,以及是否能提供除了資金以外的東西,如醫院管理上的提升、醫院學科建設等等。
社會資本投資/并購企業醫院的整個進程中,其實最關鍵的環節是投后管理,也就是要有能力保證醫院改制完成后提供可持續的、良性的、具有競爭力的醫療服務,而不是完成改制后就任由醫院“自生自滅”。醫院改制后,應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借助社會資本的優勢形成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向管理要效益,否則,改制的意義不大。
3 國有商業資本參與企業醫院改制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莊一強:根據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對非公立醫院的定義,非公立醫院指的是“社會資本持股大于50%的股份制醫院,即社會資本(含國有商業資本)控股的醫院,包括原創型和改制型”。也就是說,這些企業醫院改制后應該都是非公立醫院。
那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國有商業資本收購企業醫院之后醫院會被改制成“營利性醫院”呢,還是“非營利性醫院”?像華潤健康、國藥集團,這些上市企業很難說服股民去并購非營業性醫院,否則,只能通過關聯交易把利潤轉移出來。這類央企參與改制的醫院多數應該轉為營業性醫院,是要追求利潤的,這就需要他們對醫院各方面的競爭力有一定的篩選,并通過上下游的產業鏈整合發揮優勢。那改制的醫院除了要保障原企業醫院的職工、家屬、離休干部、周圍居民的基本醫療外,還應發展新的職能和醫療服務,否則醫院也是沒法可持續發展的,比如中國誠通旗下的“中國健康養老集團”近兩年來轉型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可以在醫院改制后與養老相結合。
(來源:醫學界智庫 艾力彼觀察)
|